残疾人就业向来是社会难题,由于残障人士自身条件的限制和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等一些特殊因素,限制了这个特殊群体成功就业。尽管国家对残疾人的帮助不断加强,但是在就业方面仍面临很多困难。今年两会上,德州市人大代表吕金建议,帮残疾人就业关键要“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谋生的技能,这需求全社发挥合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就业岗位。
作为平原县华达集团的董事长,吕金军探索出了一条爱心“流水线”,帮助残障人士自力更生。在残疾人学车难的背景下,2012年,华达集团下属的華達駕校率先开展残疾人驾培,如今已有300余人考取了C5駕照,車輪成了腿部的延伸。“殘疾人學車對于幫助他們就業創業具有深遠影響,如今不少殘疾人學員都有了自己的小事業,有的賣鞋、有的賣家電,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經濟收入。”吕金军告诉记者,在华达汽车修理厂、物业公司以及華達駕校内,還有接近20名殘疾人分別擔任維修工和殘疾人教練員,這些崗位讓殘疾人發揮所長,自立自強。
“单靠企业提供爱心岗位还不够,社会还要搭建帮扶平台,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吕金军建议,社会機構应加大对残疾人的技能培训,积极建立残疾人技能培训機構,定向对残疾人实施精准技能培训。可以借鉴其他地市经验,建立残疾人电商孵化基地,既要有电商培训,也要有电商服务,比如一些残疾人手工制品做的很好,可以发挥平台优势进行电商化开发,这也是精准扶贫的方式。
呂金軍還說,政府應對殘疾人就業加大扶持力度,開發更多的社區就業崗位和公益性崗位,鼓勵殘疾人在家靈活就業或居家手工作業,實施個體工商戶或靈活就業殘疾人基本養老保險補貼政策等。